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主義美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以情激趣,讓學生心動起來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對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痹诘湍昙壒旁娊虒W中巧用電教媒體,再現(xiàn)古詩中描寫的情景,運用適當?shù)囊魳泛彤嬅孀寣W生對古詩學習產(chǎn)生感情,使學生觸景生情,以情激趣,能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進入文字描寫的情境,充分體驗文字之美。如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配有《高山流水》音樂的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定格在屏幕上,使學生對廬山瀑布印象更深。電教媒體的展示刺激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學生真情流露。在適當?shù)臅r候恰當?shù)剡\用電教媒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畫中悟詩,讓學生手動起來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的表現(xiàn)。繪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僅僅把字、詞、句的意思翻譯給學生,這樣的古詩教學會使低年級學生產(chǎn)生厭煩情緒。為此,我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運用簡筆畫,將課文中的文字轉化為生動感人的圖畫,加強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繪畫的能力和審美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寇準的《華山》時,我首先讓學生熟讀,然后分句學習。教學第一句時,我沒有局限于對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而是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這種綜合性技術的書寫功能,指名讓學生在交互電子白板上用綠色的專用筆勾畫出一座高聳在群山之中的華山。第二句不難理解,學生用專用筆在華山山頂添上了紅色的太陽,在華山山腰畫了潔白的云??戳诉@幅佳作,其他學生躍躍欲試。于是,我讓一名學生把古詩默寫在剛才的那幅畫上。接著,我讓學生邊朗讀詩句邊畫簡筆畫,并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這首詩默寫在畫好的畫作上。最后,我讓一位畫畫、背詩速度較快的學生上臺把古詩默寫在交互電子白板的那幅畫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人機交互”“師生交流”“自由作畫”的學習過程,創(chuàng)作能力和繪畫技巧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這樣的課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三、趣味誦讀,讓學生口動起來
古詩的語言美在于它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無窮?!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誦讀中,學生對古詩的含義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誦讀在古詩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復吟誦,有利于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情的領悟。誦讀的方式很多,有配樂讀、表演讀、個別朗讀等。
鑒于低年級學生缺乏朗讀技巧和朗讀經(jīng)驗,但善于模仿這一特點,在進行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為學生在語氣、語調、節(jié)奏方面作朗讀示范。如我在教完《宿新市徐公店》后,先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然后,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歌曲曲調唱讀古詩。最后,我把個別學生的唱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增強了學生的朗讀信心和興致。達到了熟讀成誦,學生才能逐漸從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形式美。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練習朗讀,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高,真正體會到祖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及悠久的歷史。
四、作業(yè)形式多樣,讓學生活動起來
電教媒體把低年級學生從枯燥的古詩學習中解放出來,大大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師可以利用節(jié)約出來的時間變換作業(yè)形式讓學生練習。如我講完《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后,設計了多種實踐應用題,如背一背古詩、畫一畫詩中的景物、講一講有關的故事、演一演大詩人的故事、唱一唱譜了曲的古詩等。學生們看到這些練習后情緒高漲,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題目來做。此時,我又注意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展示提供有利的條件:給背詩和表演的學生配樂,給畫畫的學生投影,給講故事和唱歌的學生錄音。學生自主選擇展示方式,小畫家、小歌唱家、小詩人、故事大王等紛紛涌現(xiàn)了出來。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主體作用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些作業(yè),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古詩,豐富了知識,培養(yǎng)了課外閱讀的能力。
東方古賢的天人合一觀,具有天然的美學品格。它啟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藝術也是如此。本文結合天人合一觀對中國古建筑、園林設計建筑中所體現(xiàn)的美學思想作一探索。
天象數(shù)字的應用。
天象數(shù)字在建筑中應用最多、最典型的可以北京天壇為例。天壇建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當時天地合祭,故名天地壇。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方澤(地壇),才改名天壇。
古代十以內的偶數(shù)稱為陰數(shù)。奇數(shù)中的一是太極,三才是奇數(shù)之始。天壇幾何尺寸嚴格采用陽數(shù),象天地人之三,故陽爻稱九。祈年殿運用天數(shù)和象征性數(shù)字處有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層,裕谷坊三層,殿頂周長三十丈(象征一個月三十天),外層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十二個柱子(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外中二層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最內藻井下四根龍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全部柱子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殿頂四周三十六根枋桷(象征三十六天罡);?墻東門外有曲折走廊七十二間(象征七十二地煞)。天壇這一組天象數(shù)據(jù)和構成的完美的建筑藝術形象及其園林空間,充分說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建筑學的深遠影響。
陰陽合抱溶于建筑之中。
佛教強調“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的對等,隱喻著物質世界與非物質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轉化。顯然,佛教創(chuàng)造了一種富有人和自然靈性的“虛空”、“幻境般”的審美意識。而在老、莊哲學思想中,“有”、“無”代表著宇宙中相對立的實體物質與非實體屬性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而沒有“無”,或只有“無”而沒有“有”。但在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中,則側重于對立事物中“陰”的融合力,強調“無”的功能。他們把“無為而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作為人生哲學,主張酷愛自然,在自然的無限空間中得以抒發(fā)自我心靈和自我滿足。這種“無為”滲透在藝術中則表現(xiàn)為“神與物游,思與境諧”的審美意識。由此可見,“色空共存”、“有無轉化”、“虛實相生”乃是中國空間概念的核心。它強烈地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觀,也包含著影響中國建筑美學的審美意識。
群體美、環(huán)境美與親和自然之美。
統(tǒng)一之中有變化,變化之中有統(tǒng)一,是美學的最高法則,中國建筑師在這方面有充分的考慮。中國古建筑無論從形式感、造型、格調、色彩關系、高度變化、線條變化等方面,總是從系統(tǒng)美學總體審美效果上創(chuàng)造群體和諧統(tǒng)一之美,強調與環(huán)境關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強調親和自然之美。
故宮是一首凝固的交響樂:華表與金水橋就是這首交響樂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門、午門逐漸展開,太和殿可視作交響樂的最強音,達到了樂曲的。走到御花園,樂曲就進入尾聲。到了地安門全曲圓滿地結束。故宮還是一幅畫,從任何角度看還具有繪畫之美:整個圍墻就是畫框,畫面富于節(jié)奏美、韻律美,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從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畫。
中國建筑是內向的,收斂的,其欣賞方式不僅有靜態(tài)的“可望”,而且也有動態(tài)的“可游”。人們在漫游畫面中變化無窮,移步即景,情隨境遷,從漫游中體會全畫的神韻。
中國建筑不僅重視近區(qū)的環(huán)境美,而且也注重與更加廣闊的大自然的親和關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過去風水先生要“觀勢”、“觀相”,實際上就是建筑選址要充分考慮環(huán)境因素,應該說,這是頗具美學價值的調查研究。在自然環(huán)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運用對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代廟宇的造址,一般選在三面環(huán)山、一面空曠朝陽的環(huán)境中,既能避風,又能沐浴陽光。如北京的碧云寺、山東的靈巖寺、南京的棲霞寺、敦煌莫高窟等。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恒山懸空寺,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不在巔,下臨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巖造屋,虹橋飛跨,殿宇懸空,構成驚險奇特之美。
中國人似乎更重視辯證邏輯,重視事物的辯證統(tǒng)一,將事物的各個部分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如上所述,中國建筑尤重群體效果,無論宮殿、寺廟、宅第的群體,還是園林設計、城市規(guī)劃,均追求整體統(tǒng)一,造成所謂星列棋布、群星拱衛(wèi)之勢。中國人在宗教壁畫創(chuàng)作中,無論是敦煌飛天,還是嫦娥奔月,就沒有諸如翅膀之類的贅飾,只靠輕飄的自然姿態(tài),隨風飄動的衣帶,躍然升空,充分體現(xiàn)中國人在處理藝術問題上的辯證邏輯思維方式。
在建筑的個體造型上,中國建筑似乎是有意識地回避純幾何的東西,建筑的屋頂、檐部、脊飾都是由一些不可捉摸的自然曲線構成,在藝術趣味上追求“離方遁圓”,這些都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在個體造型上迥異于歐洲古典建筑。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里士多德 D.德謨克里特
4.2.“回憶說”在柏拉圖的美學理論中涉及審美的(A)
A.一般規(guī)律 B.特殊現(xiàn)象 C.不可知性 D.虛幻性
4.3.在亞里士多德的美學理論中,悲劇的作用在于(C)
A.懲惡揚善 B.愉人耳目 C.凈化心靈 D.克制欲望
4.4.西方美學十八世紀出現(xiàn)的轉向集中體現(xiàn)在(B)
A.德國古典主義美學 B.英國經(jīng)驗主義美學 C.分析美學 D.語義學美學
4.5.將審美經(jīng)驗明確地歸結為情感活動。(D)
A.奧古斯丁 B.哈奇生 C.伽達默爾 D.休謨
4.6.康德提出了“游戲說”,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間的(B)
A.齟齬不合 B.協(xié)調一致 C.似是而非 D.互為前提
4.7.科學主義美學的思想基礎是(A)
A.邏輯經(jīng)驗主義 B.社會實證主義 C.語言學 D.自然主義
4.8.在現(xiàn)代美學體系中,科學主義美學的對立面是(C)
A.社會主義美學 B.印象主義美學 C.人本主義美學 D.經(jīng)驗主義美學
4.9.分析美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
A.維特根斯坦 B.叔本華 C.海德格爾 D.杜威
4.10.“直覺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過程的方法?!边@一論點來源于(C)
A.尼采 B.維特根斯坦 C.叔本華 D.柏格森
4.11.在解釋學的“本體論轉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人物是(C)
A.施萊爾馬赫 B.狄爾泰 C.海德格爾 D.胡塞爾
4.12.系統(tǒng)的解釋學美學形成于(B)
A.海德格爾 B.伽達默爾 C.胡塞爾 D.維特根斯坦
4.13.美感理論建立在思維方式的基礎上。(C)
A.形式邏輯 B.經(jīng)驗主義哲學 C.形而上學二元對立 D.自然主義
4.14.審美經(jīng)驗在根本上是的一種重要形式。(A)
A.人生實踐 B.日常生活 C.閱讀接受 D.藝術創(chuàng)造
4.15.自然對象的道德內涵在中國一般體現(xiàn)在(A)
A.自然特征比附人類道德 B.寫作抒情性 C.激發(fā)主體道德體驗 D.抒情的泛道德化
4.16.審美經(jīng)驗在根本上是一種(D)
A.理性活動 B.思維活動 C.感官反映 D.非理性活動
4.17.主張非理性是一種低級混亂的認識,這一觀點是出于——的偏見。(C)
A.科學主義 B.自然主義 C.形而上學 D.辯證法
4.18.審美經(jīng)驗的本質直觀性是在于它把理性從解放出來。(C)
A.客觀 B.推理 C.概念 D.判斷
4.19.有人說,因為審美經(jīng)驗是直接將形式與自身感受相聯(lián)系,所以無法把握本質。在這里他混淆了(A)
A.外觀與現(xiàn)象 B.直覺與本質 C.形式與外觀 D.感受與直覺
關鍵詞:新古典,歐洲小鎮(zhèn),休閑Abstract: Suzhou central King City landscape design to create a new European classical image in the community, and building the concise style coordin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highlight the noble qualities of the community. Under the overall style of neoclassicism, diversification and detail treatment more style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the spatial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classical style.
Keywords: new classical, European town, leisure
中圖分類號:[F2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1.背景:
1.1項目概況
中央景城項目位于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具置為星湖街東邊、沈滸路南邊、萬盛街西邊,由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建屋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開發(fā)建設??傉嫉孛娣e18.8353公頃,景觀面積10.0578公頃,建筑設計簡潔、明快,以新古典主義風格來彰顯社區(qū)的品質和價值。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創(chuàng)造出與建筑風格相統(tǒng)一的社區(qū)環(huán)境,讓人置身其中能充分體驗一種歐式精致的生活。
1.2 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是用新的美學觀點去審視古典主義的裝飾風格,用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將懷古的浪漫情懷與現(xiàn)代人對生活的需求相結合,兼容華貴典雅與時尚現(xiàn)代,讓古典的美麗穿越歲月,在現(xiàn)代生活中活色生香。它注重用現(xiàn)代的設計手法和理念還原古典氣質,打造宜人的高品質空間。以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手法滿足現(xiàn)代生活需求的同時,又保留了古典主義風格所體現(xiàn)出的歷史氣度與文化底蘊,同時摒棄了過于復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
2.設計構思
1.1 設計定位
在歐洲,耐人品味的不是大都市,而是那些讓人空明澄澈的小鎮(zhèn),他們薈萃了人文歷史精華,古樸、生動,處處體現(xiàn)著品質。景觀設計中,我們試圖尋找出歐洲小鎮(zhèn)生活的精髓,把它滲入到社區(qū)中,讓古典的魅力與現(xiàn)代時尚很好的結合。與小區(qū)環(huán)境共融,營造出歐式浪漫,休閑的生活意境。
1.2設計理念
“游走歐洲小鎮(zhèn)”
景觀設計中,我們提取了幾個典型的歐洲小鎮(zhèn):法國的普羅旺斯,意大利的托斯卡納,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英國的肯特郡以及德國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城堡,歸納、總結其特色,并根據(jù)其不同的氣質而賦予“春 夏 秋 冬”的不同季向的特征。
設計中,依據(jù)原有的空間布局及建筑特點,把各具特色的組團空間統(tǒng)一、串聯(lián)起來,形成社區(qū)的動線,讓人游走之中能充分感受歐式小鎮(zhèn)的生活氣息。
3.具體設計:
3.1 主軸(神秘的“新天鵝湖城堡”) ——人文 藝術
“藝術——時尚與經(jīng)典——流動與恒久——通過雕塑、水體、燈具、鋪裝、景橋、亭廊來演繹歐式經(jīng)典生活——人文社區(qū)的標志 ”
社區(qū)中心的南北向軸線位于新區(qū)管委會的延長線上,是景觀規(guī)劃中的主軸,也是連通
南北入口的主要景觀步行空間。
軸線的景觀設計一氣呵成。首先通過許愿樹、音樂噴泉、景觀樹陣、燈柱等,渲染了入口的大氣恢宏的氣氛。水景中央設計一景觀橋連通東西。
整個軸線以 “新天鵝湖城堡”花園為中心豎向展開,設計強調了“文化、藝術、傳說”的理念。筆直的豎向景觀溝通了各個組團空間,形成了整個社區(qū)的主要人行動線,并且在強化了景觀結構的同時能夠更好的引導人們的視線,緩解建筑造成的壓力,把視野釋放到更廣闊的空間。
中心區(qū)域的“新天鵝湖城堡”花園以天鵝湖為主題元素,展翅的天鵝在靜謐的水面嬉戲,
靜靜的古堡敘說著優(yōu)美的傳說。湖岸的輪廓依建筑的形式梳理,自然流暢的線條不但加大了
水岸線的長度,同時也聯(lián)系了各個不同特色的景觀空間。其中既有能體現(xiàn)異域風情的廣場和
構筑物,也有開滿鮮花可供兒童嬉戲的陽光草坪。
水的形式在設計中得到了更好的闡釋:靜水池、水渠、跌水、噴泉、自然水面等不同形
態(tài)水體的使用,不但增添了空間的節(jié)奏感和趣味性,提供了更多的親水場所,同時也加大了周邊建筑景觀的均好性。不同形態(tài)的水體貫穿在軸線空間的變化中,從聽覺和視覺上滿足了人們的需要。
3.2 次軸 ——運動 健康
“綠色——自然——植物——鮮氧——運動——健康”
社區(qū)中心的東西向軸線是景觀規(guī)劃中的次軸,也是社區(qū)中主要的運動活動區(qū)域。同時集中設置了一部分停車位,用綠籬圍合。
東西向軸線的設計強調“自然、自由、自己”的理念,以自然生態(tài)的綠色植物造景元素,塑造自由開放的運動活動空間,為業(yè)主提供心靈和體魄健康的生活方式。
景觀設計中,將新古典主義的線條、流暢的曲線、簡約的手法從一而終。通過蜿蜒交互
的快走及慢跑道路布局,劃分了諸多趣味空間,將各具特色的運動場地如門球場、籃球場、
慢跑道、室外器械區(qū)、開敞式運動草坪等分布其中,同時又在部分活動區(qū)域周圍設置可供休
息的場所、微地形草坡、花徑等。整個空間由點的個性化過渡到面的生態(tài)性與自然性,將溫
馨健康的生活掩映在綠色與自然之中,呼吸著過濾的鮮氧,享受著和煦的陽光,在綠意中擁
有著健康的生命與愜意的生活。
3.3 艷紅的“肯特郡“ ——擁抱英倫風情
本區(qū)域的景觀定義為英式自然園林,將新古典主義的手法與自然造景元素相結合。強化開敞的陽光草坪和密植的植物群落,形成起伏的地坡景觀。以植物和水為主題元素,借鑒英國自然風景園的設計手法,強調各個景觀空間的和諧統(tǒng)一。從建筑到景觀,采用由規(guī)則向自然的過渡手法。植物采用自然式種植,種類繁多,色彩豐富。以植物為主題,點綴裝飾有景亭、觀景平臺、景觀小徑等。
點式硬質景觀、島式水岸景觀、帶式花卉景觀相互協(xié)調,達到了形式和功能的統(tǒng)一,營造出寧靜、安逸的春季景觀。
3.4 橙紅的“塞維利亞”——歡樂的沉淀
西班牙塞維利亞陽光普照的斗牛比賽,熱情似火的吉普賽女郎體現(xiàn)著熱情奔放的氣息,
本區(qū)域的景觀同樣具有這樣的特質。塞維利亞風情塔、弗拉明戈舞之草坪以及大型的景觀噴泉和草地上舞動的雕塑演繹著不同凡響的奔放氣質。在植栽的設計上同樣突出了熱烈與絢麗的夏季特色。
3.5 金黃的“托斯卡納”——秋天的童話
本區(qū)域的景觀以意大利的托斯卡納為設計藍本:粗糙的石鋪地面,大片的水體,跳動的
噴泉,寬闊的草坪和晚秋的落葉。其中跌水將水景的奇幻特色凸顯出來。水生植物、汀步等散落水體,形成步移景易的變幻景象。茂密的大樹圍合著大片草坪和茂密的灌木,在休息亭下聚會聊天,一定體會著不同的愜意舒適。地下車庫的上人口和通風口等巧妙的掩藏在綠色當中,立面上通過壁雕或水景的修飾,巧妙地為景觀所用。
3.6 藍色的“普羅旺斯”——芳草園舞曲
普羅旺斯有燦爛的陽光,暖冬的氣候。美麗的薰衣草細細訴說著普羅旺斯地區(qū)無窮無盡的美麗色彩與芳香。本區(qū)域設置紫花溪岸、野花谷、音樂主題標識、林蔭大道,營造百花盛開、繁花似錦的景觀意向。在安靜的石板路上走走,人們能體會清新浪漫的優(yōu)雅氛圍和細致豐富的藝術氣息。一大片迎風搖曳的紫色花海,交織出紫色的夢境,又像奏響了歡樂園舞曲。
4.結語
中央景城整個地塊通過變幻豐富的水上形態(tài)、綠地空間、鋪裝、構筑、雕塑等等細節(jié)的處理及穿插,體現(xiàn)了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打造一個夢幻般的社區(qū)景觀,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休閑需求,動靜皆宜、形態(tài)功能兼?zhèn)洹?/p>
參考文獻:
1.酈芷若、朱建寧 著,《西方園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02) 2.馬鳳林 著,《新古典主義——現(xiàn)代生活與傳統(tǒng)美學》,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04)
3.王謝燕編著,《傳統(tǒng)藝術的巔峰——新古典主義美術》,重慶出版社,2010(06)
關鍵詞:古意;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文脈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026-02
一、“尚古”精神同新古典主義文化背景之比較
(一)“尚古”精神同新古典主義的概念
在中國,“尚古” 的文化精神就是借用古代的題材和故事用以倡導當時的藝術觀念以此以古開今,倡導文化進步。在歐洲,藝術史上曾出現(xiàn)過幾次“復興”古代文化的藝術思潮。第一次是文藝復興,第二次則是在17世紀的法國,以普桑為代表的學院派美術及其美術思潮,被特指為“古典主義①”美術。新古典主義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流行于法國的古典主義思潮,它象征著當時的一種進步文化。
(二)東西方兩種哲學觀的根源
東西方文化之所以不同根源于兩種認識世界方法的不同,也就是哲學觀的根本對立。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西方人的宇宙觀往往是人是整個宇宙的中心——人本主義;而中國人的宇宙觀是人和宇宙的和諧交融——天人合一。伴隨著王朝覆滅權利更迭,無論中西方社會,都有一些社會相對動蕩,思想潮流迭起的時期。然而,這些時期正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新思想萌芽階段。受哲學觀的支配,這些新思想是后世形成民族性格最重要的心理源動力,這些時期產(chǎn)生的新思想幫助人們建立起了對后世來說的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它們的形式往往是借古開今的。在中國借古開今的思潮可以追溯到唐代、元代。柳宗元、韓愈的“古文運動”,趙孟頫的倡導的“古意”等;在西方典型的如“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后印象派”等等。在中國美術史上,在借古開今的藝術思潮影響下產(chǎn)生的文人畫傳統(tǒng),就是典型的寫意藝術,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為本質和核心的。新古典主義繪畫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觀念作為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崇尚古風、理性和自然,是典型的寫實藝術,它的哲學基礎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
(三)兩種精神社會根源的對比
在基本社會成因上,兩種精神產(chǎn)生的社會政治背景很相似。
在中國,自來有中原被外族征服,但中原文化同化異族文化的歷史。典型如元、清兩個朝代。而這兩朝正是“尚古”傳統(tǒng)出現(xiàn)最典型的時期。元代,由于蒙古族的民族政策中是歧視漢族的,漢族士大夫在社會中自魏晉以來的優(yōu)越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沒有社會中的優(yōu)越感,多數(shù)知識階級采取隱逸,避世的態(tài)度來生活。為了強化自己以往的社會優(yōu)越性爭取社會地位,便以文化為先導發(fā)起了“尚古”的文化運動。17 ,18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之后,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占社會主流,但一些政權形式上仍是封建的,宗教勢力并未完全退出政治舞臺,一定程度上宗教勢力出現(xiàn)回潮如意大利,宗教仍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價值評定,人們價值觀在社會更替中出現(xiàn)混亂,這也導致了這一時期思想流派十分活躍,產(chǎn)生了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一大批思想家,人們說18世紀是哲學家的世紀。在這個背景下想產(chǎn)生了借古開今的新古典主義。所以從社會成因上看,這兩種精神所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是相似的,都是借古喻今的。由于尚古的文化運動影響,在書畫領域內,趙孟頫提出了“古意” ,崇尚“筆簡淡,而意尚古”的觀念。元代文人以先朝漢族文化為典范,借以抬高漢族文化分量,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地爭取政治地位,這其中是一種反抗精神。同樣,在相似的時代背景下,在西方產(chǎn)生了新古典主義。人們當時還不敢直接否定宗教文化,只是在繪畫領域里倡導與啟蒙運動和理性時代相適應的美術樣式,借藝術觀念和美術作品的宣傳增加資產(chǎn)階級文化的分量,進一步替資產(chǎn)階級爭取政治地位,和中國的文人畫的社會作用是一樣的。
二、“尚古”精神同新古典主義題材和表現(xiàn)手法的異同
(一)兩者創(chuàng)作題材的對比
“尚古”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而文人畫創(chuàng)作題材范圍比較狹窄,多選擇在造型上束縛比較小的花卉為題材,基本以梅蘭竹菊為代表。以物寓人、以今“尚古”借眼前的題材抒發(fā)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和志向,借以隱喻他們自己的品格或者影射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創(chuàng)作往往都是很隨性的,有感而發(fā)。這些題材范圍雖然相對狹窄,但創(chuàng)作起來比較自由,因為形象簡單較少受到造型和色彩的影響,所以可以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題材創(chuàng)作的靈活性比較大,任個性發(fā)揮的空間也比較大。最適合文人士大夫豪放不羈的性情。比如明代徐渭的《河蟹圖》、《墨葡萄圖》都基本脫離了原始形象,幻化成意象化的精神象征。在題材創(chuàng)作自由度上得到了空前釋放發(fā)揮的空間。相比較而言,新古典主義只在題材上借古寓今近似于普桑式的隱喻旨在恢復延續(xù)文藝復興傳統(tǒng)。新古典主義繪畫其特征是選擇嚴肅大型的歷史題材,強烈追求古典式的寧靜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確,受理性主義美學支持,注重塑造性與完整性;強調理性而忽略感性;強調素描而忽視色彩?!靶隆痹谟诮栌霉糯⑿壑髁x題材和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當時代的精神內容,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
(二)兩者表現(xiàn)手法的對比
在表現(xiàn)的形式上,兩者都是對“古”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再發(fā)掘。尚“古意”的文人畫在表現(xiàn)手法上簡而又簡——筆尚簡,省略了很多細節(jié)為直接表達思想做準備。是高度程式概括的藝術。鄭所南的《墨蘭圖》中蘭花無根,只有幾撇葉子,是一種高度概括的精神化了的意象。表達了文人高潔的氣質。筆鋒犀利、風格古雅簡淡,似乎一位飄逸出世的仙人在古舊的黃卷子里翩然而立。
新古典主義是折中派生的風格,介于文藝復興傳統(tǒng)和古典主義之間,延續(xù)了文藝復興中的古典傳統(tǒng),如沒有新古典,古典主義早就終結了。相比較而言,新古典主義在表現(xiàn)手法上采取了對空間進行簡化,摒棄了文藝復興以來古典主義空氣透視造成的繁復深遠的空間感,而是以古典浮雕式的造型來封住深度,強調畫中的面,特殊處理了畫面時空效果。這種結果可以在大衛(wèi)的《菏拉斯兄弟之誓》中看到,也有人說大衛(wèi)這副作品在“直接導致了20世紀抽象藝術傾向”中起了決定作用。這種“折中”并沒有文人畫提煉得純粹達到意境上的“古意”。它的這種“古”只是對古典主義繪畫傳統(tǒng)不徹底的再發(fā)揮,在表現(xiàn)形式上仍舊脫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束縛。既不是古典主義嚴謹飽滿的形象即造型表現(xiàn)出來的古典美;又不是像文人畫那樣幾乎脫離了寫實,完全對形象藝術化提煉出來的意象。在表現(xiàn)手法上,兩者是徹底和不徹底的區(qū)別。
三、小結
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無論從文化背景以及現(xiàn)象、題材、表現(xiàn)手法上都是有很大差別和聯(lián)系的。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歷史文化背景。歷史上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文化體系和社會根源,不是個人意志可以決定的。而決定“崇古精神”和“新古典主義”這兩種精神的產(chǎn)生,在本質上還是中西文化哲學觀上的根本對立。雖然中國崇古精神和西方新古典主義在比較中,有許多相類似的地方卻都是表面上的,其精神本質完全不同。說道底西人是以人為中心的;而中國人是以自然為先天人合一的。
注釋:
①古典主義: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視線條的清晰和嚴整。古典主義在法國著名畫家大衛(wèi)和安格爾的領導下達到頂峰。大衛(wèi)的代表作有《馬拉之死》,安格爾的代表作有《泉》等。他們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古典主義的風格。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