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一語文學科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宗旨,以推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前提,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學生學法指導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穩(wěn)”,又有“水的靈動”的普通高中語文教研,努力提高國家課程的二度開發(fā)水平,鞏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質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蘇州區(qū)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語文教育風氣,不斷擴大我市普通高中語文學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工作思路
1.堅持“一個中心”
即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學“減負”的大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地位愈加明顯。
一方面,要爭取、保證語文教學應有、足夠的課時(如文科班課時);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課時基礎上做文章,有效、優(yōu)效、高效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再一個方面,也要研究課堂45分鐘如何向課外延伸。
在教師層面,要引導研究不同類別的課堂教學,如周一語文課如何對學生雙休自學進行檢測,高三課如何把新授課與復習課區(qū)別開來,作文課如何把作前指導、當堂作文、作后講評、學生修改、二次講評等貫穿起來,試卷講評課如何體現(xiàn)知識梳理、錯題整理,名著導讀課如何體現(xiàn)講練結合……
在教研組備課組層面,要引導重視三個層面的課堂教學,即常態(tài)課(隨堂課、推門課),研究課(專題復習研究、一課三教等),展示課(名特教師、學科帶頭人展示)。
2.抓住“兩條主線”
一條主線是閱讀,一條主線是作文。兩條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關于閱讀教學。三個反對:反對“泛語文”,反對“偽討論”,反對“去文體”。
三個主張:主張課前預習,主張課堂點撥,主張文本細讀。三個提倡:提倡讀寫結合,提倡課外延展,提倡專題學習。
關于作文教學。抓住“對不對”和“好不好”開展訓練,前者是審題,后者是立意、結構、內容、語言、文體等,循序漸進地解決“寫什么像什么”“寫什么有什么”“寫什么亮什么”這三個問題。要重視作文批改和講評方式的變革?;痉帜貌坏?,一律重寫。
3.加強“三項研究”
即研究學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學法。
研究學生。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狀態(tài)遠大于方法,方法遠大于苦干;要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看有無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進行必要的補全;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層次(指學習基礎)的學校和班級,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分層教學,甚至是個別教學。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題,《語文考試大綱》,《語文考試說明》,江蘇、全國、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語文試卷,特別注意2011年大小閱讀命題變化;要研究高考閱卷,如文言文翻譯給分模式變化;作文閱卷五類卷變?yōu)榱惥恚洈㈩愇恼略俅蔚玫綇娬{。
研究教法和學法。特別是高三復習課,如何激趣導入,如何講述考點,如何分析例題,如何教授解題方法,如何做好當堂練習,如何當堂講評總結,如何布置課外作業(yè),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實“四大機制”
(1)區(qū)域聯(lián)動機制。以學科研究中心(設在蘇州市第十中學)為基地,在全市范圍內抽調骨干教師,分別組成2011屆高一高二高三語文學科中心組,開展集體備課、專題研討、資料匯編等活動。在此基礎上,舉辦全市高中各個年段的教學研討活動。全市高中語文教研員及重點學校高三備課組長外出學習并落實學習報告制度。對張家港和昆山兩市進行教研考察,總結經(jīng)驗。市直屬、高新區(qū)、工業(yè)園區(qū)、相城區(qū)高三教學研究共同體繼續(xù)活動,高三原則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則上每學期安排兩次活動。
(2)資源共享機制。充分利用蘇州市網(wǎng)上教師學校、蘇州市高中語文qq群等陣地,實現(xiàn)高中教學尤其是高三教學資源的共享。蘇州市網(wǎng)上教師學校以上傳課例和課件為主;蘇州市高中語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號51770895,高三群群號69136369)共享空間以上傳專題復習資料為主。此外,繼續(xù)編印《蘇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導材料》《蘇州市高中語文悅讀》等。
(3)過程管理機制。強調高中三年是一個過程,要循序漸進。強調高三一輪、二輪復習是一個過程,避免復習無計劃,見資料就用、逢題目就做、復習課就練、練過只講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饋機制。做好數(shù)據(jù)匯總服務,幫助學校具體分析,落實到人,落實到學科專項;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應對的服務。
三、本學期幾項具體工作
1.暑期學生自學能力競賽。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區(qū)集中在蘇大附中、蘇州外國語學校。
2.高三備課組長會議(高三復習研討會)。
3.高一語文教學研討會。
安慰家長之余,我陷入了沉思。因為令人憂心的是這不是個別現(xiàn)象,初一的語文老師也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些小學成績很好的學生,上了初中成績明顯下降;有些小學成績很差的學生,上了初中,又該怎么辦?怎樣指導學生由小學順利過渡到初中呢?從教15年,我對此稍有感悟。
經(jīng)過小學六年語文的學習,學生跨入初中后,由于語文教學內容的加深,學習課時的減少,學科的增多,學習環(huán)境的不同,靠老師“提攜”式包辦的依賴性逐步放手等因素,再加上現(xiàn)行中小學的評價標準不同,中學試卷明顯難度要大,進入中學的第一次考試一般給學生很大打擊。這樣就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畢業(yè)生升入中學后對語文學習感到很不適應,學習興趣減退,學習質量大幅度下降。假如老師在這一“特殊現(xiàn)象”的過程中,能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在教學中實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學方法,就能扭轉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成績滑坡的現(xiàn)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開一個好頭
記得第一年工作,我教初一語文,學生來自城鎮(zhèn)鄉(xiāng)下各所小學,而深入了解后發(fā)現(xiàn)其中一(2)班有一半同學來自偏僻的董巷小學(很難在那所小學的畢業(yè)生中找到一個懂拼音規(guī)則的)。初上中學,要有一個適應學習環(huán)境、人際交流的過程,師生之間也要有一個互相了解、溝通的階段。于是,開學初的幾天,我收集同學小學畢業(yè)成績、日記、作業(yè)、作業(yè)記錄等小學個案材料。通過分析,我發(fā)現(xiàn)中小學語文教學不銜接的癥結主要體現(xiàn)在:中學比小學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學生學習由老師安排時間到自主安排時間;學生學習習慣由小學的被動型轉到中學的主動型,對于相當多的學生在轉型上存在問題。然后我布置了這樣一些周記:①我忘不了小學時的一件事;②我喜歡的一位語文老師;③一堂有趣的語文課;④初中給我的第一印象等等。我在批閱上述學生所寫的作文時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水平雖然參差不齊,但所寫感想、見聞均是真情實感,內容大多是對小學校的依戀難忘和對新學校(中學)好奇新鮮與對書包加重的憂慮。這樣,我對初進初中學生的思想顧慮和學習擔憂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審閱每篇作文時均寫了針對性評語,并分別加以鼓勵和解疑。更主要的是,這樣的摸底,使我在隨后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心中有了底。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一個良好開端。
二、要做好轉變學生學習觀念的銜接
在給初一新生上第一節(jié)課時就要明確轉變學習語文的觀念很重要。老師要向學生講明小學語文學習與初中的區(qū)別,如:小學字、詞等基礎知識多,閱讀理解少,時間充足,重機械記憶,形象思維;而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少,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老師講得少,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多,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應大大加強。溫故知新,初一學生面對增多的課程和變難的課文,難免有諸多不適應,因此適當復習一下小學語文重點內容,做好記憶、思維的銜接十分必要。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機械記憶,讓學生大量背誦古典詩歌、名言警句,因為初中是記憶詩歌的黃金時期。二是可以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如: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使抽象語言形象化;用游戲、表演、比賽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語文豐富多彩的廣闊天地。
三、要適當降低學習難度
初一上半學期是“過渡期”,這時應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師,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所以老師應該放慢教學腳步,適當降低要求,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樹上的蘋果”,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信心,從而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教學語言,避免使用深奧難懂的學術語言;在初一上學期的每次測驗或考試前,老師可與學生一起回顧、整理、歸納知識要點,列出詳細的復習提綱,考試的試卷盡可能出得簡單些,批改時尺度適當放松些,以樹立其自信心,測驗考試后再共同分析失誤原因,總結教訓;對于學生的發(fā)言,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應充分肯定其學習積極性??傊?,老師要珍視學生的點滴進步,保護學生要求進步的熱情,在不斷的肯定與鼓勵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與能力,從半扶半放的教學方式過渡到讓學生自主獨立地學習。
四、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減少其學習的隨意性,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自發(fā)轉為自覺。老師應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上課主動做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難點,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讀課外書的習慣(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濃度。閱讀量大的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老師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和檢查,使之形成習慣,使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樂趣,一生以書為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上要舍得放,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把獨立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
五、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學法指導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上要舍得放,不妨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把獨立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增加了,難度也加深了,知識點增多了,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學能力。因此,老師應有序地教給學生一套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比如,如何掌握好基礎知識;如何進行語段閱讀;如何進行知識的整理與歸納;如何抓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yè)、單元小結五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如何運用科學的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等。在此基礎上,老師可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學,充分動口、動手、動腦,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問難,老師則巧為點撥??傊?,老師要盡力使學生消除依賴心理,培養(yǎng)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要設法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小學語文的教材內容比較簡單,知識點少,老師講課速度較慢,往往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相對來說,現(xiàn)在中學語文的教材內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識點增多,思維難度增大,由于課時緊,中學老師講課速度一般較快,課堂容量大,許多教學步驟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只能一帶而過。有了升學壓力,在教學上,一些中學老師容易把語文教學變成單一狹隘的工具性、知
識性和政治性的灌輸與教訓,忽視了它是一門文學教育、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學科??墒钦缈鬃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生不喜歡這樣的課型。以文言文為例:學生不喜歡文言文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文言文,不知道為什么要學文言文,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地啟發(fā)引導他們。大道理的教育,孩子不一定能接受,那么我們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比如,可以用都德的《最后一課》,讓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告訴學生法國這個民族是何等地重視自己的祖國語言,國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祖國語言絕不能被占領。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潤物細無聲”,只有老師善于把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傳遞給學生,才能在學生的心田根植下興趣的種子。
七、要充分利用多思、多說、多讀、多寫這學好語文的四個法寶,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
聽、說、讀、寫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趯W生剛踏入初中時的種種不適應,老師更要突出一個“思”,因為初中的語文學習不能再是機械的記憶,而應是一種理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
罔”,“思”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老師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多閱讀的習慣,這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用。剛開始時可讓學生找些故事性較強的好書自由讀,慢慢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接著再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閱讀中外名著。在不斷的閱讀中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感知、感悟:從人類的精神寶庫中探求寶藏,體驗親情,抒發(fā)感想,學會處事,磨煉健全的人格繼而走向大自然尋找靈感和享樂,向內心世界探求生命的本質,記錄下成長的軌跡,向未來世界描繪多彩人生,寫下豪言壯語。指導學生發(fā)揚寫日記的良好習慣,當然,由于初中功課緊,有時可以把日記改為周記,把寫日記、周記當成提高語文能力的一根拐杖。在語文教學中展現(xiàn),把“讀寫”變成開放的大舞臺,把語文變成人生的加速器。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材中有一項全新的內容――綜合性學習。這“綜合性學習”在教材的各單元中與閱讀課文相并列,共同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綜合性學習”,作為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項同等重要的一個項目,第一次被寫入新課標中,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基本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予大力提倡。”正因為如此,新教材把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作為綜合性學習的整體目標,將以往教材中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三個系統(tǒng)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并在學習過程中留給學生暢想的天空。
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關鍵詞】高中英語;情境教學;途徑
一、問題的提出
多年執(zhí)教于高中英語教學一線,在教學中,深刻體會到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所面臨的種種壓力,盡管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學生幾乎都埋頭于作業(yè)堆中,甚至有些學生終日疲憊于各種題海之中,苦不堪言。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方式存在諸多弊端,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英語課堂枯燥乏味
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往往都是教師一味地在講臺上宣講,學生在臺下被動聽講,對于不少習題、題型,進行逐一的攻克,以期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和解題能力,對于課本教材,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僅僅是教師進行照本宣科的宣講,學生在底下按部就班完成老師的要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般是教師要求背誦的段落,學生進行背誦,教師要求做的課后練習,他們完成。課堂上,教師提問,他們被動回答問題,課堂氣氛不濃郁,課堂上的主動性較差。
(二)口語表達能力欠佳
提到高中英語口語能力的問題,這個問題基本上也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中國的英語教育存在較大的問題,也時常被不少專家、學者所質疑,大部分質疑者都將矛頭指向了英語口語,中國英語是“啞巴式”的英語,不少學生掌握了一個單詞的多種用途,但是在具體的口語練習和交流中,卻產生了較大的困惑。
(三)靈活運用能力欠缺
學生普遍對英語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欠佳,這也是我時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比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進行一次糾正錯誤后,后期依舊會犯類似的錯誤。比如,我曾經(jīng)強調高中英語作文要寫的簡潔明了,代詞一定要指代清楚,在口語中沒有時候會用簡單的you,they,it等來指代前面提到的人和事,但是在英語作文的書寫中,卻不能如此“模糊”地加以指代,如表達“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y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這句話時,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這里的“they”究竟指什么,聯(lián)系上下文時,發(fā)現(xiàn)是指公司的員工,因此,完整而準確的表達應該是“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 workers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
二、思考與建議
結合近幾年的一線教學經(jīng)歷,筆者認為高中英語課堂要想打破傳統(tǒng)的刻板式的英語課堂,構建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英語課堂,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所謂情境教學法,并不是單純的把情境生硬地搬進課堂,而是結合“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企圖通過情境教學法,構建高中英語高效課堂。
(一)“天時”:結合大綱要求,導入情境課堂
引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理念,只為了更真切的說明情景教學法引入高中英語課堂所需要具備的元素。在我看來,“天時”應該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首要的因素。情境教學的導入,首先應該契合大綱的方向,符合大綱的要求,要從教材基本內容的角度出發(fā),探索最佳導入方式。
比如在很多時候,教師在講解教材的時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相關情境,讓學生感覺到英語并不陌生,“生活英語”有助于讓學生很快融入英語教學的場景,在相關的語境中,掌握特定詞匯的應用等。比如對于以下三句話,筆者就采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逐步延伸的方式:
(1)Why are the boys and girls around the pretty lady?
(2)What does the boy want to do? Is he allowed to do so? Why or why not?
(3)What feelings may the boy have?
這是曾經(jīng)在某個課堂上,我列出的三句話,分別結合了多媒體圖中的三張圖片,讓學生自由想象。比如有一次英語課堂上,當我講到了牛津高一英語M4U3 Tomorrow’s world,其中提到:“Not only will he or she feel every step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felt by viewer, but also the user will also experience the cold, smells, 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我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對未來的暢想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設想出珠穆朗瑪?shù)闹茉猸h(huán)境。這也是鑒于不少學生向我反映,在英語寫作過程中,經(jīng)常會產生“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其實在寫作中也是一樣,學生善于將生活中的相關情境,引入腦海中,不斷延伸,作文很快“下筆如有神”。
(二)“地利”:結合學生特點,構建高效課堂
在具體的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按照大綱要求,結合學期計劃進行教學,但是另一方面,更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觀察和了解學生對于所講的知識點的掌握能力,以期構建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這也是“以學定教”理念的內在要求。
筆者認為,高中英語課堂的情境導入,應該盡可能契合學生所喜歡的情境,必要時候,也可以進行學科之間的滲透。比如在蘇教版高一語文就學習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很多學生對于這一首經(jīng)典的膾炙人口的詩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有同學在課后進行背誦,其中有開頭就有幾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上課的時候,我問學生們對這首詩的感受,他們都很好奇的看著我,我緊接著跟他們說:“徐志摩的這首詩一直被作為經(jīng)典進行傳誦,在朗誦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把這首詩翻譯成英文版,其英文版的表現(xiàn)效果也一樣動人?!焙芸鞂W生們都對這首詩的英文版產生了好奇心和興趣,于是我用多媒體播放了英文版,“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我引導學生們自己品讀英文版詩歌中的一些詞的用法,仔細品讀英語翻譯中所注意的問題,進而進一步感悟漢譯英時候的注意點。這是語文和英語課程相互滲透的一個案例,其實在我看來,學科滲透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會用多種思維拓展自身對知識的掌握。將情境教學和學科滲透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全面駕馭多門學科,提高綜合素養(yǎng)。
(三)“人和”:結合發(fā)展要求,構建和諧師生
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盡管要應對負擔較重的學業(yè),這個時期的學生同樣也需要身心、性格等各方面的鍛煉和培養(yǎng)。一直以來,中學教育反復提倡“大語文”觀念,對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滲透一再強調,其實筆者認為,人文關懷不能僅僅局限于一門學科,在英語學科中同樣需要具備。
例如我選取了一些英語諺語、名言加入課堂,以激發(fā)他們努力學習。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 before you leap. First think, then act.”(三思而后行)、“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聰明健康)等等,通過這些英語勵志名言的導入,不僅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抱負,激勵他們前行,更有助于學生積累英語名言詞匯,他們可以在寫作或者口語對話的時候,運用這些名句,為話題增色。
關鍵詞:閱讀教學;信息技術整合;文本異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6-095-2
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立體式、多層次、多視角、全方位的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而日益受到語文老師的青睞,但是隨之而來的另外一種現(xiàn)象――在整合過程中的閱讀教學使得運用多媒體更多地是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對文本進行詮釋與再現(xiàn),而忽視對文本本身的關照與解讀。這種可能引起閱讀教學中文本 “異化”的現(xiàn)象,讓包括筆者在內的眾多語文工作者憂心忡忡。
一、多媒體程控式教學僵化了文本
現(xiàn)在的許多多媒體課堂文本教學里,從上課到下課,教師自始至終都在操作電腦,自始至終都在演示教學內容,根本無暇、當然也無須顧及教材;學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思維跟著屏幕所顯示的、教師早已編排好的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同樣,學生無暇也無須顧及教材。在這樣的課堂里,文本純屬多余。其實,雖說演示屏幕上所呈現(xiàn)的內容圖文并茂,聲色俱佳,但這畢竟是經(jīng)老師在“審讀”教材的基礎上“過濾”了的,或多或少帶有個人的傾向性,甚至有的是對教材內容的肢解與圖解,其系統(tǒng)性、嚴密性及科學性遠不及教材。尤其是人文性較強的語文學科的教學,僅憑屏幕上展示的幾副圖表字畫或幾張照片那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作品的結構、語言上的優(yōu)點,并去進一步追索教材的“原汁原味”。要相信: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漢文字是表意文字,較之其它任何符號語言和圖畫更具神韻,更具穿透力。
其實,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僅在于那些所謂的“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更有賴于教師用思想、用靈魂去引導學生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讓文本“活”起來,“活”在每位學生的心間!文字作品貴在以情感人,語文教學不容忽視情感的作用。作為用語言構筑起來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十分重視情感的交流。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講解和分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體程控式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個有經(jīng)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應的反映;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舉首投足、臉部表情得到鼓勵,受到啟發(fā)。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教師在講課時,只得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引導到課前設計好的答案上來,這實際上是一種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掩蓋下的“一言堂”,同樣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長期下去,學生會認為多媒體教學也不過如此,從而喪失對多媒體教學的興趣。實際上,問題就出在僵化的教學方式忽視了課堂上真正的情感交流,導致多媒體教學陷入華而不實的境地。
二、多媒體讀圖式教學弱化了文本
例如,有老師制作高中課文《清塘荷韻》的多媒體課件,收入了大量的“荷花”圖片,意在使學生對荷花產生濃郁的興趣,卻忽略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文章中體味作者對生命的感悟,荷花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荷花圖片并無助于學生感悟生命,感悟人生,展示大量的蓮(荷)花圖片會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把學習任務的重點轉移,把語文課上成了美術欣賞課。這種現(xiàn)象在語文教學課件制作和運用中經(jīng)??梢姡堑湫偷奈谋井惢?。
又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一語文《故都的秋》時,教師如果用有關的圖片取代文本中對中國多處秋天的描寫以及對秋色、秋景、秋姿的細膩描繪,那么學生就很難與作者由“故都”的“秋”這一抽象概念引發(fā)的豐富而厚重的感悟產生共鳴。這些圖片雖然增加了讀者對文章的直觀感受,但是學生也少了通過品讀語言所產生的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而且它們畢竟是經(jīng)過他人理解并再創(chuàng)作出來的,已經(jīng)不是本質意義的原作了。因而,我認為信息技術整合中語文閱讀教學固然離不開形象、直觀的圖片輔助,但決不能以現(xiàn)代技術完全取代學生對文本的直接接觸,這是因為語文課程有其獨特之處。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以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語言實踐,語文教學主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揣摩、感悟、欣賞來激發(fā)學生與作品、作者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這一特點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中心,以文本為主體。因而,新課標又強調?!皯撟寣W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遍喿x教學需要引導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實實在在地觸摸語言,品味語言。沒有學生對文本的真正參與、真情體驗、真切感悟,閱讀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多媒體視聽式教學取代了文本
文本教材,是集眾多專家的智慧編輯而成的,是經(jīng)專門的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后才允許使用的,其系統(tǒng)性、序列性、科學性是其它任何載體無法比擬的。雖然在不久的將來,“無紙化辦公”、“無紙化通訊”,甚至“無紙化學習”的實現(xiàn)都是指日可待的,但無論如何,“文本化的時代”并未過時,也永遠不會過時??梢赃@樣說,在今天,再先進、再超前的教育技術手段也無法動搖文本教材在眾多載體中的“權威”地位。
但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多地注重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對文本進行詮釋與再現(xiàn),而忽視對文本本身的關照與解讀。不少語文課上快餐式的“視聽”幾乎取代了“讀文”的教學。比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中對人物性格的歸納總結時,教師并不是要求學生先讀文本,而是用相當長的時間播放87版央視電視劇中的有關片段,之后引導學生對人物性格的討論。不可否認,電視片段中的金光閃閃的首飾、各具特色的服裝、神采各異的美女等等的確極具吸引力、感染力,但學生不潛心閱讀文本,就不能進入角色品味作者的暗示,品味人物的對話,品味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就很難感受到王熙鳳高貴外表下的裝腔作勢的靈魂,很難感受到賈、林二人因木石前盟而產生的一見如故的傾心,很難看到曹雪芹筆下輕重適度的人物出場。因而,影視畫面最多只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寫了什么”的認識,而對于“怎么寫”,即作者借以表情達意的語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卻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