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共危機管理階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圍術期護理;膝關節(jié)鏡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康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to explore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the arthroscopic surgery of knee joint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Methods To choose between April 2011 and December 2011, our hospital of 60 patients with the arthroscop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instruction, postoperative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in perioperative nursing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to Lysholm knee function score and score to assess Tegner movement.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Lysholm knee function score (78.53 ± 3.49) and the Tegner movement score (3.8 ± 1.1)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Lysholm knee function score (68.53±3.24) and the Tegner movement score (2.8±0.9). Both comparativ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y giving the arthroscopic surgery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function improv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joints ha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 The arthroscopic surgery.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膝關節(jié)鏡手術是關節(jié)鏡微創(chuàng)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許多膝關節(jié)手術在不切開關節(jié)的微創(chuàng)條件下完成。目前已經廣泛用于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重建、膝關節(jié)軟骨損傷、急性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內骨折的輔助處理以及骨關節(jié)病灶的清理等治療。膝關節(jié)鏡是一種集診斷、治療為一體的內窺鏡手術,它利用不同直徑的顯微鏡,直接觀察關節(jié)內的結構,能準確清楚地認識和觀察關節(jié)、骨膜、半月板、軟骨和韌帶的疾病,并對病變進行清理和修復手術[1-2]。適應癥:半月板損傷、韌帶斷裂、游離的骨和軟骨碎片、關節(jié)面破壞、關節(jié)內滑膜的炎癥以及構成關節(jié)的諸骨對合不良[3]。選取2011年4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膝關節(jié)鏡術后患者,進行圍術期護理,療效明顯,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膝關節(jié)鏡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45.3歲。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17-74歲,平均年齡4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進行常規(guī)護理及康復指導,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同時進行圍術期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并在術后3 個月進行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數理統(tǒng)計軟件SPSS19.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統(tǒng)計分析,同時進行手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Lysholm評分、Tegner運動評分[4]。采用spss13.5軟件進行統(tǒng)計,Lysholm評分、Tegner運動評分采用t檢驗。P
2護理
2.1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關節(jié)鏡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很多病人對手術還不十分了解,擔心治療效果不好,而產生一些焦慮和緊張心理,針對這一問題實施心理護理,消除病人的顧慮,取得患者的配合。(2)術前3天開始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3)皮膚護理 為了保證手術能夠順利進行,預防術后感染的發(fā)生,術前保護皮膚極為重要,如有破損、毛囊炎均不能手術,應報告醫(yī)生給與處理。
2.2術后護理[5] (1)回病房后應密切觀察麻醉反應和生命體征的變化。有文獻報道,關節(jié)鏡術后可發(fā)生空氣栓塞和脂肪栓塞,一旦出現呼吸困難,立即報告醫(yī)生采取搶救措施。(2)術后平臥位6小時,抬高患肢15-20°,指導病人踝關節(jié)背屈,股四頭肌收縮及直腿抬高訓練等,以利于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3)術后1天可以下床活動(交叉韌帶重建除外),患肢不負重。(4)術后注意觀察患肢足趾運動及疼痛、出血情況。如發(fā)生小腿腫脹和疼痛,應結合足背動脈搏動、足趾膚色、皮膚溫度、患肢感覺、小腿肌張力情況,判斷有無發(fā)生間隔綜合征,以便及時處理。
2.3功能鍛煉[6]:功能鍛煉原則:無痛、冰敷、動作緩慢。冰敷:1周內:每隔2-3小時一次;根據腫脹程度,可增加次數;1周后:可每次鍛煉完后,立即冰敷;每次10-15分鐘?;顒佣龋?―2周:被動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練習;2周后:主動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練習;1周內:完全伸直,恢復坐位工作;4-6周內:完全屈曲至正常時角度。肌力:足背屈同時伸膝并緩緩抬腿,收縮小腿肌肉(踝泵),使下肢抬高30~50o,堅持5-10秒,5-10次/組,3組/日。
2.4健康教育 講明練習股四頭肌力量的重要性,股四頭肌是維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重要結構,膝關節(jié)的各種損傷均會造成股四頭肌萎縮。麻醉消失后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jié)。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根據醫(yī)囑做主動伸屈膝關節(jié)練習,下地行走時,避免患肢過早負重??祻统鲈簳r。繼續(xù)以上功能鍛煉,術后2―3周可負重行走。1個月后到醫(yī)院門診復查。
3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Lysholm得分(78.53±3.49)及Tegner運動評分(3.8±1.1)均高于對照組膝關節(jié)功能Lysholm得分(68.53±3.24)及Tegner運動評分(2.8±0.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4討論
關節(jié)鏡是最近幾年發(fā)展較快的一種具有檢查和治療作用的微創(chuàng)手術,其優(yōu)點在于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可早期下床活動,減少并發(fā)癥。隨著關節(jié)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完善,關節(jié)外科醫(yī)療臨床經驗不斷提高,關節(jié)鏡術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解除患者痛苦方面將起到更大的作用[7]。近年來,關節(jié)鏡對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髖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等一些疾病亦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如腕管綜合征、關節(jié)內游離體骨性關節(jié)炎、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本組資料顯示,通過給予膝關節(jié)鏡術后患者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對患者關節(jié)的功能改善及康復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Siddiqui MA,Chong KW,Yeo W.Subtalar arthroscopy using a 2.4-mm zero-degree arthroscope:indication,technical experience,and results.Foot Ankle Spec,2010,3(4):167-171.
[2] Federico Morelli, Dario Perugia,Antonio Vadala. Modified Watson-Jones technique for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in athlete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mid-tolong-term follow-up. Foot and Ankle Surgery . 2011, 17(5): 247-251.
[3] 陳慧燕. 腰椎骨骨折患者圍術期護理體會[J]. 吉林醫(yī)學,2014,17(1):3842-3843.
[4] Lee JH, Bae DK, Song SJ,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results and second-look arthroscopy findings after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3 different types of grafts[J]. Arthroscopy,2010,26(1): 41-49.
[5] 王淑芬,宋曉麗. 186例膝關節(jié)鏡手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J]. 全科護理,2014,19(6):1764-1765.
【關鍵詞】優(yōu)化設計;價值工程;投資控制
1. 項目施工階段以優(yōu)化設計為手段進行投資控制的背景
(1)萊鋼特殊鋼系統(tǒng)產品技術升級改造項目是萊鋼的重點建設項目,是在鋼鐵行業(yè)不景氣,市場形勢嚴峻,資金嚴重緊張的情況下,實施的生命線工程。
(2)項目建設全過程控制投資尤為重要。以往,工程項目建設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結算超預算的“三超”現象嚴重,研究工程投資控制對減少工程建設投資浪費和促進企業(yè)經營發(fā)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萊鋼特殊鋼系統(tǒng)產品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在建設方面積極推行制度改革,加大對投資決策階段、設計階段、招投標階段和建設實施階段的管控力度。通過對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有效控制與管理,嚴控投資估算的審批程序,投資規(guī)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設計階段通過限額設計,使設計概算超投資估算的現象得到基本控制,采取多渠道有效途徑合理降低工程造價是擺在面前的主要任務。
(3)積極開展優(yōu)化設計工作,變事后控制為事前控制,使項目建設在保證工程質量和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實現了工程質量、投資、功能共贏的目的,項目投資控制取得顯著效果。
2. 項目施工階段優(yōu)化設計投資控制管理的主要做法
優(yōu)化設計是以系統(tǒng)工程理論為基礎,應用現代數學方法對工程設計方案、設備選型、參數匹配、效益分析等方面進行最優(yōu)化。是控制造價的一種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論證擬采用的方案設計技術上是否可行、功能上是否滿足需要、經濟上是否合理、使用上是否安全。優(yōu)化設計通常是通過數學模型進行并最終完成的,他是控制投資的重要措施。優(yōu)化設計不僅可以選擇出最佳的設計方案,提高工程質量,而且能夠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設投資。施工階段進行優(yōu)化設計就是對以確定的建設方案、施工圖設計進行再優(yōu)化。
2.1 構建組織機構。
為了有效開展工作,確保管理目標的實現。組建了土建組、機械設備組、運行保障組三個專業(yè)組,各專業(yè)組都有使用單位技術人員、設計人員、項目部管理人員、施工技術人員四個層次的人員為組員構成。針對生產工藝方案的選擇、技術先進性、建筑材料選用、結合現場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等開展施工前的設計再優(yōu)化。
2.2 優(yōu)化設計控制投資的原則。
(1)處理好經濟和理性與技術先進性的關系。
經濟和理性要求工程造價盡可能低。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效果,則可能導致項目的功能水平偏低,無法滿足使用要求,但若在技術先進行上執(zhí)著地追求盡善盡美,則可能出現工程造價偏高的現象。因此,技術先進性與經濟和理性這一矛盾不可分離,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工程造價;而在資金有限制的情況下,盡力充分發(fā)揮有效資金的利用率,提高項目功能水平。
(2)兼顧建設與使用。
工程建設過程中,造價的變化,又會影響將來使用成本。盲目優(yōu)化設計方案,簡化工藝,有可能造成運行成本的提高;降低造價的結果必然建造質量得不到保障,最終導致使用過程中的維修費用的提高。所以在優(yōu)化設計時應高度重視,兼顧建設過程和使用過程,力求項目全壽命費用最低。
(3)兼顧近期與遠期的要求。
工程建成后,會在很長的時間內發(fā)揮作用。如果按照目前的要求設計施工,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出現由于項目功能水平無法滿足需要而重新建造的情況。如果按照未來的需要設計施工,又會出現由于功能水平過高而資源閑置浪費的想象,所以要兼顧近期和遠期的要求,合理選擇項目的功能水平。同時也根據遠景發(fā)展需要,適當留有余地。
2.3 優(yōu)化設計控制投資的方法。
2.3.1 運用技術經濟效果的綜合評價法優(yōu)化設計。
對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時,主要應突出主要評價指標,分清主次,權衡其重要性程度的大小。一般程序為:
(1)列出方案共同的具有可比性的各項指標。
(2)根據方案各項指標的效果進行量化打分。
(3)引入相對權重系數,以考慮各項指標在方案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反映各項指標的主次。
(4)把不同的計量單位的指標轉化為無綱的綜合評分。其計算公式為:C=∑ciwi,式中C為方案綜合評分值,ci為方案第i個評價指標的的分值,wi為方案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
(5)根據綜合評分結果評價方案的優(yōu)劣,并提出提高方案技術經濟效果的途徑。
2.3.2 運用價值工程理論優(yōu)化設計。
價值工程又叫價值分析,是一門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現代化管理科學。它通過對產品的功能分析,研究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去實現產品的必要功能。因此,價值工程是研究如何在提高功能的同時不增加成本,或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不影響功能,把提高功能和降低成本統(tǒng)一在最佳方案之中。基本公式為:
價值=功能∕費用
價值工程的工作步驟如下:
(1)選擇研究對象。
(2)收集有關資料、數據。
(3)進行功能系統(tǒng)分析,功能評價。
(4)方案創(chuàng)新,提出各種不同的實現功能方案。
(5)方案評價,從技術經濟等方面綜合評價各種方案達到預定目標的可能性。
(6)提案編寫,將選出的方案及有關資料編寫成冊。
(7)進行方案實施并進行跟蹤檢查。
(8)成果評價。
[關鍵詞]危機管理;靜態(tài);要素;績效模型
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問題。對其進行研究必然會涉及很多方面和很多學科。從國內外的研究情況來看,所研究的具體內容相當龐雜。甚至給人眼花繚亂的感覺,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都可以從自己的認識出發(fā),結合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對公共危機管理的某個側面或某一具體問題加以研究。雖然涉及的內容龐雜,但歸納起來可以發(fā)現。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的研究和對公共危機管理的靜態(tài)系統(tǒng)構成要素研究。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與靜態(tài)要素
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重點作不同的階段劃分,有時被劃分得比較細,有時則劃分得比較粗,如有三階段、四階段、五階段及六階段等劃分方法。無論哪種劃分方法,其共同之處是都以時間序列為基礎,從前向后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加以分析。以四階段劃分法為例,可將公共危機管理過程分為減災、預備、反應和恢復四個階段。公共危機管理實施中的一些具體操作,如預案及計劃的制訂、危機信息的、應急決策、媒體管理、危機公關、應急場情景管理等內容,實際上都是整個危機管理動態(tài)過程中的某個側面或片段。
公共危機管理動態(tài)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以靜態(tài)系統(tǒng)為基礎。所謂“靜態(tài)系統(tǒng)”是指危機管理系統(tǒng)中相對比較穩(wěn)定、常設的部分,由各種靜態(tài)要素構成,如危機管理的組織機構、人員等。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靜態(tài)系統(tǒng)與動態(tài)過程是同等重要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靜態(tài)系統(tǒng)為動態(tài)過程的運行提供了基礎和保障,而動態(tài)過程則是控制危機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消除不良后果的直接手段。靜態(tài)系統(tǒng)是為動態(tài)過程服務的,動態(tài)過程是否能高效率地發(fā)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靜態(tài)系統(tǒng)的建設是否科學、合理。用一個可能不很恰當的類比,如果說公共危機管理的靜態(tài)系統(tǒng)相當于計算機的硬件系統(tǒng),那么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則相當于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
從以往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的研究相對比較成熟,大多數研究論著都以公共危機管理的動態(tài)過程的時間序列為框架展開,對危機管理的風險評估、預案的制訂、危機預警、應急決策、媒體管理等具體操作內容的研究都比較深入。相比之下,對危機管理的靜態(tài)要素的研究則比較薄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以往國內外對危機管理的研究中,對企業(yè)危機管理的研究起步更早,積累的研究成果更多。相對于公共危機管理,企業(yè)危機管理涉及的靜態(tài)系統(tǒng)的要素要簡單得多,因此對企業(yè)危機管理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會忽視對靜態(tài)系統(tǒng)的關注。而對公共危機管理則不同,相關的靜態(tài)系統(tǒng)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靜態(tài)系統(tǒng)的建設不科學、不完善,那么再好的動態(tài)管理技術也將無濟于事。
對公共危機管理系統(tǒng)靜態(tài)要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將各種要素綜合起來,概括出一個決定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效果的綜合績效模型。這樣一個綜合模型是有意義的,因為影響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效果的因素眾多,而且各因素之間還存在著各種復雜的邏輯關系,難以全面把握。通過綜合績效模型,可以將各種因素綜合起來,盡量全面、直觀地顯示各因素的作用,這無疑對深入分析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系統(tǒng)有很大幫助。本文嘗試運用控制論的分析方法將各種因素綜合起來,概括出一個決定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效果的綜合績效模型。
二、使用控制論分析方法的合理性說明
影響公共危機管理系統(tǒng)的靜態(tài)要素甚多,要想把各類要素有機地統(tǒng)合起來,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分析框架。公共危機管理系統(tǒng)具有高度的復雜性,而對于復雜系統(tǒng)的研究,上個世紀中期發(fā)展起來的現代系統(tǒng)論和控制論方法是比較有效的。正如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艾什比所說,“對于那些以復雜著稱而其復雜性不容忽視的系統(tǒng),控制論給出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法”,“研究復雜系統(tǒng)的種種方法里,控制論是數一數二的”。控制論事實上已經成為研究復雜系統(tǒng)組織的一個一般性原則,雖然控制論初創(chuàng)時期主要研究對象是生物系統(tǒng)、機械系統(tǒng)的控制和工程控制,如控制論的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維納把控制論定義為“關于在動物和機械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但人們很快就發(fā)現控制論方法適合分析所有存在著信息和控制的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顯然也是一個存在著信息和控制的復雜系統(tǒng),可見控制論方法同樣適合對社會系統(tǒng)加以研究,如維納在他后來的著述中就對法律的社會控制機理進行了分析。
按照系統(tǒng)論和控制論的觀點,社會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存在著負反饋的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厕r(W.B.Canno)提出了開放系統(tǒng)存在的“穩(wěn)態(tài)(homeostasi)”的概念,并分析了生物穩(wěn)態(tài)與社會穩(wěn)態(tài)的關系。所謂穩(wěn)態(tài)是指開放系統(tǒng)必須對環(huán)境的變化作出反應,同時系統(tǒng)內部也會經常出現擾動,系統(tǒng)通過內部調節(jié)機制來應對各種變化和擾動,實現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使其能夠維持相對持久的平穩(wěn)狀態(tài)。而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機制實質就是通過負反饋實現的控制機制。社會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是人們期望的社會常態(tài),是通過社會系統(tǒng)內部的調節(jié)機制來實現的,而這種調節(jié)機制也就是社會系統(tǒng)內部的信息反饋和控制過程。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的目標也就是通過控制的實施來維持和恢復社會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因而控制論的分析方法在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系統(tǒng)的研究中是有效的。
三、公共危機應急管理系統(tǒng)的控制過程
關鍵詞 高校 危機管理工作 現狀 對策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迅速發(fā)展,社會轉型也在不斷的深入,社會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目前正處于一個危機多發(fā)的時期。而高校在面對社會的發(fā)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加上高校自身的人員密集,容易成為危機的多發(fā)區(qū)。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搖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中,具有重要的職責使命,如何建立高校的危機管理機制,如何進行預防、干預與實現危害的最小化,如何加強學生們的危機意識,是我們高校危機管理工作目前形勢下的一個新的問題。
1 高校危機管理內涵和特征
借鑒學者們對危機管理含義的界定,結合高校自身特點,筆者認為高校危機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的管理過程,是高校管理者在高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利益受威脅的情境下,有計劃、有步驟的采取有效防御、及時處理、合理控制、恢復善后的動態(tài)管理過程,從而實現化危為機,營造安全穩(wěn)定,積極健康的高校環(huán)境。
1.1全程性
高校公共危機管理的存在,不只是在危機發(fā)生之后的事件應對和處置階段,還存在于危機事件發(fā)生之前的應對階段和危機事件處置結束之后的總結恢復階段,是一項貫穿危機事件全程的管理工作。與社會危機的事前預警相比,高校危機的預防和恢復教育工作實施的可能性更高。因此高校公共危機管理工作應該有一個整體的思路,不同階段體現針對性的同時,還要有整體連貫性。
1.2實踐性
高校公共危機管理與普通社會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一個巨大的不同在于事前預警教育工作實施的可能性,如果預警教育工作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危機事件發(fā)生的突然性會使得理論無法良好運用到事件中。高校學生的聚集慣性和教育體系使得理論走向實踐成為現實,公共危機事件的預警模擬訓練把理論知識帶入到了實踐訓練中,可以提高危機管理工作者的應對能力。
1.3教育性
高校,作為成熟的教育機構,教師和教學資源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使得高校公共危機管理理論和實踐過程中的研究成果能系統(tǒng)地通過教學傳遞給大學生,這種方式在其他的社會公共危機管理工作中無法實現。大學生通過系統(tǒng)的教育,能對高校和社會公共危機有系統(tǒng)的認識、對危機的形成、發(fā)展、應對和恢復的各個階段都具有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來應對。
2危機管理教育現狀
(1)危機意識不強。高校常常被大家奉為象牙塔,危機和高校仿佛從來沒有關系一樣,所以大家往往忽視了危機意識的培養(yǎng)。古時候,就已經有人非常注意對危機的預防,古人云“勿臨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綢繆”,不管對危機的警戒和準備是自發(fā)的還是法律所要求的,危機管理的重點是預防危機,而不在于處理危機。絕大部分學生是自身通過網絡、電視的途徑了解的危機應對知識,專業(yè)的危機意識教育還很匱乏。
(2)缺乏相應的應急體制。在危機應對階段,許多高校往往沒有建立系統(tǒng)長效的危機應對體制,導致在實際危機發(fā)生時無法及時、有效地控制危機,進而使危機進一步擴展和蔓延,類似與“多米諾骨牌”形成連鎖效應,造成人員、財力、物力的大量損失,對高校形象的有所損害。
(3)缺乏危機管理A警系統(tǒng)。危機管理的防預階段是很重要的,所以高校必須建立起有效的危機預警系統(tǒng),通過對潛在危機的排查和評估,將危險扼殺在搖籃里,實現及時的發(fā)現危機,處理危機。
3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危機管理的思想教育
針對高素質人才的思想比較敏感的特點,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定期的和隨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潛在期,發(fā)生期,發(fā)展期,善后期。
(1)潛在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公共危機事件尚未發(fā)生或沒有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的跡象時所采取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體現預防為主的原則,通過對高校學生以及教職人員在潛伏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強高校人員對于高校公共危機事件的認識以及一些簡單的處理方法。
(2)發(fā)生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在公共危機事件剛剛開始發(fā)生,尚未引起重大后果的時期所采取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及時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盡快的穩(wěn)定局勢,降低群眾的恐慌,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精神受創(chuàng)以及財產損失。
(3)發(fā)展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在公共危機事件在發(fā)生后并未及時止住,有發(fā)酵跡象或已經開始發(fā)酵的時期所采取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盡量的安撫受傷人員及家庭的心靈創(chuàng)傷,并緩解其他高校人員的不安和擔憂心理,將所發(fā)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4)善后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在公共危機事件已經得到解決或已經處于可控范圍之內的時期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發(fā)生的公共危機事件進行反思與整改,進一步完善高校的公共危機事件管理制度,避免再次發(fā)生類似的事件,從而提高高校的公共危機事件管理水平。
4小結
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發(fā)展,高校危機意識的教育管理工作只有不斷改革,不斷提升,才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才能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建設,為祖國建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習。
參考文獻
[1] 禹華美.四川高校安全問題探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2] 康棵飚.高校危機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一)政府危機管理?!罢C管理是指在政府管理國家事務中,針對突然發(fā)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經濟波動、恐怖活動等對社會公共生活與社會秩序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組織相關力量在監(jiān)測、預警、干預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機性事件的生成、演進與影響的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盵1]危機管理不僅強調對危機反應的管理,還包括對事前預防和事后恢復的管理。它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xù)動態(tài)的管理過程,是針對潛在的或當前的危機,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動,以期有效的預防、處理和消除危機。
(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國家機關、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目標,所采取的政治行為或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措施、辦法、條例等的總稱。公共政策是目的性很強的活動,它是為解決某一具體政策問題而制定的,必須付諸實施。
(三)政府危機管理與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決策者以一定的理論原理和價值觀念為指導,對已確認的政策問題進行科學策劃、統(tǒng)籌安排、做出對策,使其轉化為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政府危機管理是針對突發(fā)事件的管理,它可以及時有效地處理危機,恢復社會穩(wěn)定。在政府危機管理中,政府可以通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及其良好績效,不斷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有效處理危機。
二、當前我國政府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
早在2003年SARS之后,中國就在加速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建設,各級政府制定了有關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的應急預案。2007年11月1日,國家突發(fā)事件應對法正式實施,明確我國要建立統(tǒng)一領導、綜合協(xié)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但這次雪災所暴露出的問題表明,目前我國的應急體制并不樂觀,在面對復合性突發(fā)事件時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政府危機管理機制不完善
政府危機管理機制包括預警預防、應急反應、評估恢復三個階段的機制,其中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是兩項最基本的制度。目前,我國沒有建立專門的預警機制和預測機制,不能將危機的前期控制過程納入各級政府長遠的戰(zhàn)略目標、規(guī)劃與日常管理中,危機的信息預警能力不足,以致政府處理危機事件時比較被動。另外,對危機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也不能完全適應危機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現為應急反應遲緩,跨部門協(xié)調動員機制不順暢。在各級政府之間應急管理職責的劃分、應急響應過程中條塊部門的銜接配合等方面,還缺乏統(tǒng)一明確的界定、尚未完全形成職責明確、規(guī)范有序的分級響應體制。
(二)政府危機管理機構不健全
我國現有的政府危機管理系統(tǒng)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的現行行政機構,危機爆發(fā)時,一般是針對特定危機,由中央政府或省級政府、有關部門設立臨時機構。這種臨時性機構不能對危機準確預測和預警,加之缺乏政府危機管理專業(yè)人員以及缺乏對危機事件的處理經驗,嚴重影響了危機的處理效率。此次發(fā)生在南方各省的自然災害表明,我國現行的以部門為龍頭的突發(fā)事件應對組織機制存在很大問題,各級政府下屬的應急辦公室只是一種協(xié)調性機構,還不能真正具有統(tǒng)一組織、指揮和協(xié)調各種突發(fā)事件應對工作的能力。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時,還存在以部門職能為中心的部門主義傾向,缺少單一的應急指揮組織管理系統(tǒng)。
(三)應急預案缺乏情報學支撐
應急預案應該是情報學基礎上的研究成果。應急體系的建立和運作,可以視為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tǒng)和情報分析系統(tǒng),缺乏情報學基礎就會導致信息不暢,難以作出科學的決策。此次雪災也暴露出在處理公共危機時信息不暢,部門和地方應急機制不夠協(xié)調、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的問題。1月25日京珠高速公路之所以出現嚴重大堵車,與各方通車信息混亂有關,致使許多不知情的車輛進入湖南后無法出去。
(四)政府和公眾危機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人們的安全觀一直固守傳統(tǒng)的國防和外交安全,而忽略了經濟、生態(tài)、信息、文化和公眾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問題。政府部門對全社會防范風險和應急管理處置的教育、培訓和演練工作不夠,社會危機意識、風險防范意識、自救互救知識和能力、主動參與程度都十分薄弱。早在全國降雪的初期,1月份時,有些地方還在贊嘆瑞雪兆豐年,沒能對大雪成災有預期,更沒有將雪災與全國春運結合在一起全盤考慮,加之五個關于自然災害救助的國家應急專項預案中,并不包括雪災,所以導致了這一復雜性的全國性災難。
(五)政府危機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我國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缺乏危機意識,沒有對危機的來臨做好科研、組織、人力、物力、信息等各方面的準備,在公共管理服務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應對危機事件的公共財政支出存在許多問題,導致在危機出現時,各級政府不得不臨時集中各類資源,臨時研究。
三、我國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
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中,危機不可能絕對避免,但卻可以管理控制,以減少危機的發(fā)生數量,把危機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F階段,我國正處于危機多發(fā)期,政府要加強危機管理就必須對其全過程實施控制管理,在危機預警預防階段、應急反應階段、評估恢復階段分別采取相應措施,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機制,努力構建全方位的危機管理系統(tǒng)。
(一)預警預防階段
從危機管理的目的和效果來看,危機預防比危機處理更重要。加強危機的預警和預防,就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和避免危機的發(fā)生,并預見可能發(fā)生的危機,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1.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和應急救治機制。各級政府必須將危機管理寓于日常的制度建設和管理之中,建立完善的符合本地實際的危機預警機制,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建立快捷、通暢、及時、準確的溝通渠道,樹立正確的危機意識,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2.建立統(tǒng)一的危機處理指揮機構和協(xié)調機制。我國目前正在推進的“大部委制改革”的思路,很適合改革現行突發(fā)事件應對組織體制的要求??煽紤]設立集中統(tǒng)一管理突發(fā)事件應對工作的具有大部委性質的“應急管理委員會”(或者“應急部”),設立常設性、專門性的危機預警部門,對危機事件進行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制定長期危機管理計劃,加強各級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能力。
3.建立危機管理教育、培訓系統(tǒng)。政府、學者、科研部門應通力合作,加強對政府危機管理的研究,為危機管理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要加強對政府官員的危機教育和危機處理培訓以演練,增強干部危機管理的能力。此外,政府還應通過社區(qū)、學校等機構加強對公眾的反危機宣傳和訓練,普及有關危機知識,提高民眾應對危機的能力。
4.加大政府危機管理的投入力度。各級政府應該根據公共風險來決定財政支出,合理地調整公共財政支出范圍,??顚S?,確保應對復雜危機事件的正常運轉。
(二)應急反應階段
危機出現后,政府運用所有資源開展危機救治,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危機的發(fā)展和升級,迅速解決危機,恢復社會的正常秩序。
1.迅速啟動應急反應機制。政府應依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態(tài)管理措施,積極查找危機產生的根源,加大政府干預的力度,制定和執(zhí)行帶有強制性的政策,及時化解危機?!霸谏鐣媾R危機的時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組織、協(xié)調和調控是迅速控制危機,將危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證。”
2.及時公正地信息。正確引導媒體進行公正的報道,將危機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及時、全面、準確地向公眾披露,避免社會的恐慌,穩(wěn)定公眾的信心。要建立公共危機溝通機制,建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通過召開例行的新聞會,公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并告知公眾在危機事件中的注意事項。
3.加強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發(fā)揮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的參與作用。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社會公眾參與、尤其是非政府組織充當志愿者參與,將對危機事件應急救助起到重要作用。
(三)評估恢復階段
危機消除后,各級政府應認真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并科學地評估各種應對危機的預案和危機處理措施,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
1.重塑政府形象。當人們度過危機后,政府應做好危機后的溝通工作,向公眾承諾今后的措施,表達政府的誠意,安撫公眾的恐慌心理,恢復公眾對政府的信心。
2.強化責任追究。在應對重大突發(fā)性危機事件中,各級政府要建立政府官員承擔與職權相應的政治責任、行政責任制度。當政府公務人員不能履行或背棄責任時,必須受到相應的行政懲處。
3.建立評估機制。政府應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和學者組成危機評估小組,進行有關方面的技術鑒定、事故分析和財產損失等方面的評估工作。對危機處理全過程工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分析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為以后危機管理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之,面對錯綜復雜、難以避免的各種突發(fā)危機事件,作為承擔公共事務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責任者角色的各級政府,必須制定出最有效的公共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盡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種危機,保障國家、社會和公眾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張維平.關于政府公共危機管理[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4).
[2]劉剛.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84.
[3]林爽.我國政府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8).
[4]鄢龍珠.完善我國政府危機管理體系的幾點思考[J].福州黨校學報,2005,(6).
[5]中國現代關系研究所危機管理與對策研究中心.國際危機管理概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